拳拳学子心 浓浓母校情——黎长山
创建时间:2022-08-15   浏览量:10611

  有人说,回忆是一种享受。

  母校——临川一中的五十华诞即将到来,我不由浮想联翩。脑海里不时闪现出在母校学习、生活的一幕幕场景和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历历在目,令人激动不已。

  我是1972年3月进入临川一中的,成为高一(二)班的学生。我记得当时的校长是黄华昌,班主任是吴麟奎。

  记得那年初春,正值邓小平同志文革中第一次复出,推行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措施,教育事业也正处在百废待兴之时。当时母校为了振兴教育,提高办学质量,不仅在全县抽调了一批下放在各地的知名教师,还到全国各地选调了一批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与此同时,又在全县范围组织选拔考试,选拔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临川一中就读高中。我有幸以荣山公社第一名的成绩名列其中。可当时由于家在农村,生活贫困,兄弟姐妹多,而我排行老大,虽然我特别想到县城上高中,但考虑家庭的状况,我还是决定留在公社中学完成高中学业。得知这一情况,素未谋面的吴麟奎和刘月明老师深一脚,浅一脚,冒着寒风,踏着泥泞,一路打听找到我家,动员我父母做我的工作。父母这才知道我的决定,狠狠把我骂了一通,并向两位来访老师表示,一定克服困难支持我到县城上高中。父母的殷切厚望,恩师的爱才心切,深深感动了我,当接过恩师递过来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已深切而又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母校的温情。

  那时的母校,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确实很艰苦。学校座落在上顿渡桥头,即现在的临川一小,当时只有一、二幢破旧教学楼,学生宿舍是古老的破庙舍,同学们都挤在用木板拼好的一排通铺上睡觉,蚊子、臭虫很多,几乎每个学生都长了疥疮,浑身上下没一寸好的肌肤。而我们的老师们也一样艰苦,全家老小挤在一间十来平方米的房间里,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环境下,老师们认真备课,批改作业,教书育人。

  三十几年过去了,我依然忘不了老师窗前的灯光,忘不了黑板前老师衣袖上的粉笔灰,更忘不了老师的谆谆教诲。他们学识渊博,教导有方,循循善诱,和蔼可亲。他们不但“授业解惑”教我们以知识,而且“言传身教”,让我们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从他们身上,我真正领悟到了一种无私,一种执着,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敬业,什么是关爱,什么是专注,什么是追求,让我受益终生。

  在母校时,虽然生活艰苦,但我们这些来自山里的学子都非常勤奋地学习,每天下课后,总有不少同学留在教室自习。夜深了,我们就到桥上路灯下看书;停电了,就在昏暗的油灯下写作业,不把当天学过的功课记个“滚瓜烂熟”是决不肯停歇的。遗憾的是,我们高中毕业时没有高考,于是又各自回到家乡务农。1978年恢复高考后,我们这批同学都陆续考取了大中专院校,如今已成为工作中的骨干,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离开母校的日子里,我回家乡务过农,做过大队会计。1978年恢复高考后,我考取了抚州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我当过老师,经过商。后来我又到江西大学读本科,考取中国科学院读研究生,分配到了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协助省政府领导从事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期间,虽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一次次我都挺过来了,因为母校给了我原动力。无论我身在何处,都忘不了母校,常怀念那些充实愉快、奋发向上的学习时光,谨记着母校和恩师的教诲,自尊,自信,自强,并时刻能感受到母校青春的脉搏,聆听到母校昂然的步伐声。

  “拳拳学子心,浓浓母校情”。如果说,今天我取得了一点成绩,那么我要说,我所取得的点滴成绩都离不开母校恩师的谆谆教诲,我感谢母校的领导和老师对我的培养教育。

  因工作原因,我经常参加全省各种教育竞赛颁奖仪式,有幸多次为母校颁奖。尤其是高考之际,当分数统计出来时,我首先关注的就是母校,而母校也常常给我惊喜。特别是2004年,不仅全省高考状元来自母校,而且高分段及录取率也在全省中学中遥遥领先。每每回到母校,漫步在幽静的校园里,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听着琅琅的读书声,看着年轻的学弟、学妹们从教室到图书馆到操场的规律中重复并充实着自己年轻的岁月,心中为母校今日的辉煌感到自豪与骄傲,并发自内心地感谢母校的每位老师,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

  饮水思源,青春求学的母校,是我内心永远的圣地。五十岁的临川一中如成长中的少年,他不喜欢感叹与怀旧,也从不稀罕赞美。他只欢迎旧雨新知的来临,等待着追求真理的灵魂,我所能做的,就是继续为他书写历史与荣耀,用“ 德厚、学博、体健、创新 ”指导我今后的人生之路,用一流的业绩回报母校的培养。

  碧水抚河长三百,不及我与母校情。

  祝愿母校的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祝愿母校的明天更加辉煌!